导读:据统计,国内每年都有上百起因食用被农药污染的农产品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严重影响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因此,完善农药残留的检测手段和防控农药残留危害的工作刻不容缓。
目前,大多数农药按照推荐剂量、施用方法、时间和次数,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不会产生危害性。但事实上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仍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未按规定施药,造成农药过量残留;农药残留量为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和杂质的总残留量,残留的时间长;残留农药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农畜产品中,如滴滴涕、我国早在1983年已停止对该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但过去残留在环境中极微量的药剂至今还通过食物链富集在畜禽体内。
农残检测标准差距
与国际标准相比,国家标准无疑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数量、限量水平、标准分类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总指标较少,以欧盟为例,残留标准涉及农药76种,总计指标583项,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只涉及52种农药,总计58项,仅为欧盟标准的1/10。此外,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指标太笼统,针对性不强,百菜一标的现象非常突出,我国缺少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残留指标等等。
农残经典检测技术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液一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人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人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分的色谱峰。
气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可进行多残留分析等特点,但一般不适用现场检侧,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以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是将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检测技术。样本中的残留农药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后,对它们进行质谱的从低质量数到高质量数的全谱扫描。根据特征离子的质荷比和质量色谱图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定量,不但可将目标化合物与干扰杂质分开,而且可区分色谱柱无法分离或无法完全分离的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一种传统检测方法,可以分离检测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离子型农药,尤其适用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气化或受热易分解农药的检测。由于受热易分解或失去活性的物质不能直接使用或不适合用气相色谱(GC)分析,从而推动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是利用内喷射式和粒子流式接口技术将液相色谱和质谱联接起来的方法。LC在分离方面非常有效,而MS允许分析物在痕量水平上进行确认和确证。LC-MS对简单样品具有几乎通用的多残留分析能力,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定性定量可同时进行,结果可靠。主要用于分析热不稳定、分子量较大、难于用气相色谱分析的样品,是农药残留分析中很有力的一种方法。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通过在常温条件下实现择品的分离,就可以得到质谱鉴定所获取的参数,因此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色谱是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离检测技术,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较长色谱柱,可在较低温度下分析分子量较大、对热不稳定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
超临界流体(通常是co2)具有气体和液体的双重性质,粘度小、传质阻力小、扩散速度快,分离能力和速度可与气相色谱相比,而其
密度、溶解力和速度又可与高效液相色谱相当,这对于在含有脂肪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SFC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无害,保留时间较短,工作温度较低,适于分析中等极性、热不稳定性化合物,可以与大部分GC和HP优的检测器相连,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快速检测方法
酶抑制检测法应用于检测蔬菜、水果或农产品中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其原理是将乙酰胆碱酯酶与蔬菜、水果或农产品提取液混合,以碘化乙酰硫代胆碱(ATCHI)为底物,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为显色剂,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比色。如果提取液中不含农药或残留量极低,酶的活性就不被抑制,基质就会被水解,水解产物与加入的显色剂产生颜色反应。反之,加入的显色剂就不显颜色或颜色变化很小。
**分析法(ImmunoassayAnalysis,IA)是利用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也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发展的一类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分析容量大、分析成本低、**可靠的检测方法[15]。是一种以抗体作为生物化学检测器,对化合物、酶或蛋白质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反应与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建立的超微量测定技术。由于抗体是专为抗原产生的,试验的专一性及亲和力强,因而方法灵敏度高,同时它对提取净化的要求不是太高。
酶联**吸附测定技术(ELISA)是**技术与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的一种超微量的测定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在合适的载体上,酶标限定量的抗原与未知抗原竞争固相抗体结合位点,形成抗体复合物。在一定底物参与下,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一种带色物质,由于酶的降解产物与显色成正比,因此可通过酶标仪来测定,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未知抗原及其含量。
生物传感器是将传感器技术与农药**分析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检测方法。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等)或者生物体本身(细胞、微生物等)为敏感元件,再与适当的能量转换器结合而成器件。
传感器的生物敏感层与复杂样品中特定的目标分析物之间的识别反应会产生一些物理化学信号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不同原理的传感器转换成次级信号(通常为电信号),经放大后显示或记录下来,通过分析信号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生物传感器是将化学量转化为其他可测量的物理量,是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电化学、材料科学和微型制造技术于一体。
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开发新的检测产品和技术,努力使快速检测向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将生物技术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新的分析技术将涉及细胞化学、发酵化学、**化学和多肽排列结构等多学科知识。例如,不断完善的**芯片技术,使农药残留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加强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的研究。此外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低毒和易于降解的农药或生物农药,使农药残留*大限度地减少。所有这些研究都预示着快速检测技术将向新的高度推进。
您可能会对本公司的以下产品感兴趣: